星期四, 3月 08, 2007

-0005-半聽


《半聽》


看一本不認識的人寫的書和看一本認識的人寫的書,感覺會差很多。看一本熟識的人寫的書,過程中就會有一點親切感和多一些的想像,想像什麼呢?想像作者說話的語氣、表情甚至常用的手勢、動作、口頭禪。半聽這本書的作者王晧璞是我在補習班補習認識的一位教英文寫作的老師,就是因為和作者認識,所以這本書不是在書店買的,而是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取得的。
是什麼樣的特殊方式呢?用承諾交換的。王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大家,做一件等值約三百元新台幣的好事可以交換這一本書。當然,捐獻是最容易也是最快速達成目標的方式,有的同學捐給創世基金會,有的同學在星期日作禮拜的時候奉獻給教堂,而我則是去贊助John Wood去教育兒童、改變世界。另外,王老師也希望拿到書的大家,在看完書之後,拿夠再把書拿給其他人閱讀,因為這本書是寫她的過去的心路歷程和她對於教育和英語學習的想法。

自傳or心路歷程?

本想這樣介紹這一本書『「半聽」是王晧璞老師的自傳…』只是想一想,這樣好像會把王老師講的很老,根據她本人的說法,她也是屬於六年級的有為青年,而且與其說是「自傳」,只記載了人生的五分之二,因為剩下的五分之三還沒有過完,不如用心路歷程來說明比較恰當。
王老師對於求學、工作以及生活,寫了很多她的看法,並且描述了她的經驗、她的所聽所見所聞。王老師的經歷十分特別,五專插班大學,當老師後成為空服員,接著去英國念碩士,現在則在補習班教書而被我遇到。書中的理念有的部份我非常認同,有的則否,有的則心有戚戚焉。我想這是因為我們的性別不同、專長不同、個性不同、家庭環境不同以及成長的經歷不同。但是,我想到了以前的一些同學和女性朋友,總是對於她們的某些行為或話語不了解,可能,王老師所描述的心境也是她們當時的寫照吧!

我的心路歷程

說實話,我是昨天,才把這本書看完,在做完繁複的微積分習題之後,進入夢鄉之前。所以對於最後一段的一個小故事印像最深,而且我深感認同:
大二時教聖經的修女法蘭西斯說:「如果把手掌放得很近,我們就無法看到掌上的紋路。」
我把手掌舉到自己面前,看到一團模糊。
「當我們把手舉得遠一些,才能夠看得到自己的手紋。」
她停了一下,同學沒有反應,偌大的教室中低著頭的人多些。修女繼續:「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把事情看清楚,就該等時間過得久一些,直到自己已經理出頭緒,比較能夠鎮定,才能夠將所有的細節,體察的一清二楚。

我認同是因為我也有同樣的感觸,過去的三四年,總是終日忙於做研究,埋首於一堆厚重的paper和教科書中。完成了碩士論文,老師和同學們總是給予高度的肯定和推崇,自己也不由得自信滿滿而揚揚得意。後來升上了博士班,又有了一些新的思維,才知道之前那個另我得意的論文,其實很多缺失,理論中有多處不完備,太過於理想而難用於真實情況。現在的我也能對它做許多的改良。而接下來的我則是埋沒在接下來博士班所要做的研究中,目標明顯,研究方法清楚,只是我一直沒有辦法給予自己一個清楚的脈絡,說服我這樣做是正確的。也許就像修女所說的,手掌太貼近眼睛了。在現在因故修學的我,反而對於過去那些研究有了更清晰的脈絡。

書名:半聽
作者:王晧璞
出版社:白象
出版日期:2006.4 獲得日期:2007.1.10
最近讀完日期:2007.3.7

這本書我看完了,而且是剛看完,也許過一段時間我會有更成熟的看法和思緒,也可能是在看第二次之後才會更明白王老師所要表達的心情。不過,根據王晧璞老師的期望,我手邊的這本書還要在交給另一個人看,我還沒有決定要給誰看,所以,想要看的人請留言給我。

參考網址


王晧璞老師美加部落格(http://www.usee.com.tw/blog/toefl019/)

3 則留言:

  1. Dear Hochin...
    真羨慕你,也很配服你,終於可以以輕鬆的心情讀完老師的作品;上了AT班之後才發現之前在補托福時的自己真的是太混了,再加上托福考試將近,現在充斥在我身旁的,除了是托福的參考書之外,就是AT正在上課的書了,真希望一切能夠順利結束,然後可以挑個悠閒的午後,泡一壺茶,藉由老師的筆觸、想像著她的口吻及一舉一動,好好的欣賞著她的作品。
    希望可以在最快的時間再來與您分享我的想法及感動之處!

    回覆刪除
  2. 您好
    我剛好在網路上看到您寫的文章
    我也是王老師的學生
    他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老師

    我對他寫的書很有興趣
    假如您的書還沒有傳出去
    可以借我看看嗎
    謝謝!!

    回覆刪除
  3. 可以呀!你可以去http://www.wretch.cc/guestbook/Hochin
    這裡留言,用悄悄話的方式留下你的姓名住址,我就可以把書傳給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