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23, 2008

-0043-古都

D60_20080906_1221_

《古都》


這是一本中短篇的小說集:

威尼斯之死


主角是「我」,男性,職業是作家。沒錯,在讀的時候以為是朱天心在講自己的故事,後來才發現不是。首先,是一個作家的苦與樂,以及對其他同業的批評與不滿;接著,一個作家是怎麼樣創造一篇小說呢?原來創作所在的地點可以決定小說中劇情的走向!所以,在看小說的同時,是不是也能想像出創作這篇小說的作家是在怎樣的咖啡廳喝下午茶呢?猜猜看吧!J. K.羅琳是在哪兒寫下哈利波特一系列小說呢?一開始,她大概是在孤兒院的門口創作的吧!不然怎麼會有哈利波特這麼悲情的角色呢?接著,可能有一陣子大概在某大學的校園徘徊尋找靈感,哈利才有機會到霍格華茲念書,…以上純是我個人的想像,完全沒有經過考證,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名為威尼斯的咖啡店,可以開始安心創作了,「我」開始寫,兩個微近中年的老朋友,一個在台北,一個在威尼斯旅行,在某個原因下開始相互通信,沒錯,咖啡店開始影響著小說的場景了。威尼斯旅行的A與在台北居住的B相互通信,「我」很努力著處理著小說敘事者B的想法,但同時也在期盼著小說中A從威尼斯的來信。啊!原來寫作的同時,寫作的人也會不知不覺化身為小說中的人物呀!

在看這篇小說的中途,我還看了桂綸美的「不能說的秘密」(因為比較喜觀桂綸美所以就不強調周杰倫了),等到看完之後回到「威尼斯之死」,竟然不知不覺得把A附上了桂綸美的身影,而敘事的B則化身成為電影中的葉湘倫。電影的情節還在腦袋中,一開始的溫馨愛情故事,接著變得有點驚聳恐怖,最後以科幻和特效收尾,結局是…我最討厭這種沒有結局的結局了!那麼A和B的結局是什麼呢?最後,威尼斯咖啡館換老闆了,服務生也換了,MENU和裝潢就更不用說,所以本來還在優柔寡斷的「我」,把結局停在B等待著從威尼斯來的最後一封信。原來,威尼斯之死是指這個呀!!

拉曼查志士


某個上班族在經歷了一次意外之後,剛始害怕死亡。並不是害怕面臨死亡,而是怕死神來得太突然,一時之間沒有準備好,怕走了之後留下了後人太多不實的猜想。例如說死的時候衣衫不整,發黃的內衣和鬆緊帶己彈性疲乏的內褲,透露出自己實際上很寒酸的事實,死在令人引起暇想的地點,讓旁人誤會了自己的清白。

其實我一直不明白,想這麼多幹麻?所謂「生死有命」,就算是刻意安排,真的能夠順著自己的意思「走」嗎?說不定一連串的巧合還是會壞了好事。

第凡內早餐


這是講一個訪問者和被訪問者的故事。重點不是訪問的過程和訪問的內容,而是這兩個人的價值觀。述事者「我」要訪問A,一個是菜鳥記者,一個是不輕易接受訪問的知名作家。其實故事則是圍繞著「我」去買了一顆鑽石,為什麼要買鑽石?是為了填滿心靈上的空洞,還是要向同事隱藏自己單身沒人愛的事實?然後,一些我想不到的,買一顆鑽石竟然要從長計議,從買的種類到進到店裡的時間、路線、穿著、推右邊的門,害怕自己會無知的問出:「鑽石一斤多少錢?」這樣的問題而暴露了自己的愚蠢。

其實我有時候也有類似的心情,買電腦、買單眼數位相機,總想買效能最好的電腦,不是因為自己要跑多複雜的程式或者處理多龐大的資料,只是想擁有一台高效能的電腦,同樣的總想買畫素最高,功能最繁雜的數位相機,不是因為自己多會照相,只是想擁有而已。

匈牙利之水


我的鼻子很糟,什麼味道都分辦不出來,大概只有兩種等級:好香!好臭!不過真的,在某些時候聞到某些味道,真的會勾起某些記憶,有些是愉快的,就像喜歡的女生頭髮的香味,有些是可怕的,例如說血的味道。這篇故事就在講關於味道的故事。兩個男人本來只是在應酬中的點頭之交,沒有想到因為香矛油的味道讓兩個人開始交換對於味道的回憶。

古都


相對於前面的那些,「古都」是好長的一篇小說呀!寫的是一個台灣人到日本要見以前的老朋友,沒有見到,回台灣的時候則一時興起,假扮成日本的觀光客,手持日文的導覽,再次的遊遍台北。也許是我缺少了耐心吧!總覺得看得好吃力。不過這次的敘事者不再是「我」,而是「你」,所以在讀的時候開始感到錯亂。另外,是地點的錯亂,寫的是台北,但是地名卻是日據時代的稱呼,就如同「恆春郡海角七號番地」,讓同樣是台北人的我,看到了一個極度陌生的台北城。有時候,卻又寫的是現代的日本京都。

最近看熱門的電影海角七號,跟這篇小說有些類似,同樣都是以日本人的眼光看台灣,只不過看到的是不同的台灣。古都中的「你」看到的是以現代的眼光看過去的台北,而海角七號的友子則是以過去的回憶看現代的恆春。還是別提到太多電影的劇情,免得還沒有看過海角七號的讀者會怨恨我。

看到混亂的時候,我總會跳過幾頁,找到自己能夠理解的段落接下去。要不是在序文的部份,有大概的提一下這故事,我還真的不知道它是在講什麼。

書名:古都
作者:朱天心
出版者: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1997.05.01
讀完日期:2008.09.16
借處:澎湖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