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樹王孩子王》
很久很久以前我看過一部電影,講的是一個下棋很厲害的青年(好像是梁家輝演的),挑戰同時和九個人下盲棋,也就是青年眼不看棋盤,只靠對手報出的棋譜得知步數,再以同樣的方式告知對手要走哪一步。最後的結果是八勝一和,而和的那一盤是一位老先生,而且是前任的棋王。真是太神了,我就算是看著棋盤也會走錯步。
言歸正傳,這本「棋王、樹王、孩子王」是一位大陸的作家寫的小說,主要是描寫文革之後,知識青年下鄉勞動的故事。這樣的場景實在有點不太容易想像,一群念過書的年青人,分配到了不同的「生產大隊」,靠著勞力和苦力從事著工作。所以有些句子看不習慣,有些名詞跟我們台灣常用的也不想同,像知識青年,簡稱知青,我們好像並沒有這樣的稱呼,頂多叫大學生、研究生,而知青的感覺則好像是大約高中畢業,非文盲。
棋王叫王一生,樹王是蕭疙瘩,孩子王則是老桿兒。王一生熱愛下棋,因為日子苦,難熬,唯有下棋可以讓他忘卻煩惱。蕭疙瘩年輕的時候是偵查隊的,因為犯了過錯,被調到某生產大隊,主要的工作是砍樹,技術一流而得到樹王的稱號,但最後竟是跟一樓神木共存亡。老桿兒是某生產大隊的知青,因為全隊只有他上過高中,所以調到中學教三年級,為了讓學生學好中文,拋棄了教條式的課本,而指導學生寫作文,寫自己內心想說的話,而不是只寫一些狗屁不通的八股文。最後,因為教學理念不合於當時的政策,又回到了生產大隊做苦力。
雖然,文句的用法跟我平常的講法有些不同,但是不會覺得生澀難懂,反而是別有一番風味,跟我前一本讀完的小說「背過身的瞬間」是完全不同的風格。「背過身的瞬間」是台灣的小說,場景的描述和歷史的事件都是關於台灣,像日本殖民的種種、光復前後和二二八事件。在「棋王、樹王、孩子王」的場景則是另一個世界,一些台灣人從沒有看過的景像和事物,例如生產大隊、除四舊、毛語錄等等。小說人物的說話方式也不同,台灣人總是對話中,夾雜著台語,甚至字詞的用法都會有台灣國語,就像一般在街頭巷尾聽到的那樣,而這本書中的人物說話完全不一樣:
倪斌說:「蠻好,蠻好。」就把長臂曲著向外一攞,說: 「請坐。聽說你鑽研象棋?蠻好,蠻好,象棋是很高級的文化。我父親是下得很好的,有些名氣,喏,他們都知道的。我會走一點點,很愛好,不過在這裡沒有對手,你請坐。」
感覺的出不同嗎?其實從那個口頭禪「蠻好,蠻好。」就很有味道。
「文革百害,唯利一家。」這一家就是作家,因為在極度壓抑的環境下總是能夠讓人有所感悟,是作為小說和文章的好題材,這本書大概就是其中之一吧!從書末的五分之一是各家的評論和研究,就可以看出它在文譚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